我國目前整體電量富余,但局部地區局部時段存在電力缺口,部分缺口還呈現擴大態勢,從側面凸顯了煤電在電力支撐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。而隨著電力市場機制不斷健全,當煤電可以通過輔助服務市場等獲得合理收益,也將更好地發揮出調節作用。
今年是“十三五”收官之年,也是籌謀“五”相關規劃的關鍵之年。作為我國能源供應的主力,“十四五”時期煤電的規劃路徑和發展方向,是備受能源行業關注和討論的熱點之一。
在日前召開的“中國煤電發展之路辨析”系列沙龍上,長期跟蹤電力產業發展的業內人士認為,盡管煤電在近中期仍是我國電量供應的主體,但遠期看,其定位肯定要轉向電力支撐型和調峰型電源,而“十四五”將是轉型的重要時期。此外,電力需求的不確定性和新基建帶來的機遇,也將對電力結構調整、煤電布局產生一定影響。
煤電支撐和調節作用凸顯
作為目前我國電力供應的絕對主力,煤電的發展規劃影響著整個電力系統,乃至整個能源系統的謀篇布局。
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聯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寧指出,對電力系統而言,目前煤電支撐和調節作用日漸顯現。“我國目前整體電量富余,但局部地區局部時段存在電力缺口,部分缺口還呈現擴大態勢,從側面凸顯了煤電在電力支撐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。而隨著電力市場機制不斷健全,當煤電可以通過輔助服務市場等獲得合理收益,也將更好地發揮出調節作用。”
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分析師康俊杰對此表示贊同:“近年來,隨著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,煤電在電量方面的增長空間相對有限,自然更多地要承擔電力系統的保障和調節功能。”
康俊杰進一步指出,即便現在局部地區電力缺口在擴大,但也不能一味依靠新建電源來解決,更需警惕煤電裝機的過剩。“現在有人擔憂,未來是否會再次出現電力供應短缺,我認為,至少‘十四五’期間不會發生這種情況。目前我國電源裝機規模和結構,足以應對連續兩年電力消費增長8%的極端情況。”
“一方面,我國目前仍保持每年1億千瓦的總發電裝機增量空間,另一方面,目前煤電利用小時數仍較低。而至于電力缺口問題,業內已基本形成共識,未來應更多依靠需求側響應等手段來解決。”康俊杰說。
電力需求面臨不確定性
電力規劃的制定,離不開對電力供需情況的把握和預測,而當前相對復雜的經濟形勢,無疑給各研究機構的分析預測加大了難度。
康俊杰表示,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,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,所以目前電力規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需求的不確定性。
“我國經濟正處在相對特殊的一個發展時期,除疫情影響外,疊加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發展,都將影響用電需求的體量和結構。”張寧表示,在研判電力需求時,需要綜合研判經濟發展、產業結構變化等多種因素。“此外,電力系統本身的電力電量平衡、新能源補貼退坡后的發展態勢、需求側資源以何種方式進入電力平衡等問題,都會對分區域、分省的電力規劃產生影響。”
康俊杰還指出,如果將2035年遠景目標納入考慮,“十四五”電力規劃可能產生更多新的約束和目標。“2035年要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,將對電力行業的環保治理提出要求,也會倒逼電源結構向清潔化反向轉型。不僅如此,我國還要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,可以預見,碳排放約束也可能成為‘十四五’電力規劃的強約束之一。”